中国城市化率接近60%,2亿多农民工进城经商,农村人口减少了

100人浏览   2024-07-27 10:16:03

当前中国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按居住人口统计中国城市化率已接近60%,其中包括2亿多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城市快速发展和农民大量进城导致农村人口减少了,农村变得萧条甚至凋敝起来。

当前中国农村首先可以区分出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典型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地区的农村,以及广大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的农村。因为区位优势和较早进行的乡村工业化,在进入21世纪前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乡村工业化,并成为沿海城市经济带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地区农村二三产业繁荣不仅使当地农民从农业进入到二三产业就业,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地农民工来此就业。繁荣的二三产业和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造成农业用地的非农使用,非农用地产生了远超过农业用地的价值,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农民因此可以从中受益。典型表现就是宅基地具有了较高的潜在市场价值,农民有了较多财产性收益。

相对来讲由于缺少区位优势以及错失乡村工业化的机遇,占全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一般农业型地区不再有重新乡村工业化的可能。农民在农村缺少就业与获利机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而农村成为老弱病残群体的留守地,农业变成以老年人为主的老人农业。

在缺少二三产业发展条件的情况下,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仅靠传统农业显然是无法致富的。改造传统农业由种大田作物到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是最近20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逼民致富”的首要选择。

不过在中国仍有6亿多农村人口2.2亿农户,仍具有巨大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情况下,经济作物高附加值是以其高风险和高投入为代价的。扣除风险与投入因素在充分市场条件下,种经济作物的收入与种大田粮食作物的收入是等值的。任何一种具有超额利润的经济作物种植都会吸引大量模仿者,从而会出现供给过剩。

因此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的唯一出路几乎就是所谓的发展新业态,最主要的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近几年各地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本质上是要赚城市人,“乡愁”的钱借城市人对田园风光、风土人情的好奇来吸引城市人消费,从而让农民有就业和获利的机会。不过一方面借城市人“乡愁”可以赚钱的机会不可能很多;另一方面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须具备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而具有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就是相对具有较好条件的农村,资本就一定会自动找上门来投资。

当地农民有较一般农业型农村更多的获利机会,这样的有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机会来发展出新业态的农村占全国农村的比例不会超过5%。也就是说当前中国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农村:

·一是沿海城市经济带农村地区,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典型,这些地区已经工业化,农村也已经城市化了,这类农村占全国农村总数不超过10%;

·二是广大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占全国农村70%以上;

·三是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具有区位条件或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占全国农村5%以下。

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只可能长期处在小农经营的格局中。现在的问题是占全国绝大多数的缺少区位优势或旅游资源的农村很难有所谓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发展起来。当前讲到农村新业态主要都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几乎全国都在推动全域旅游,这样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变成似乎可以拯救农村的主导产业,不仅很可笑很浪费而且很危险。

从以上分析来看,当前中国仍然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中国农村发展十分不平衡,农民也出现了巨大分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然不是要对已经得到较好发展的乡村和具备较好发展资源条件的乡村进行锦上添花式的建设,而是要着力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雪中送炭;显然不是要为具备进城能力的农民提供更多利益,而是要为缺少进城机会与能力的农民提供在农村生产生活的保底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尤其不是也不能是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的政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农村是缺少进城能力和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农村是农民的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不能市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