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243人浏览 2024-05-19 07:43:40
经商之人,不得不读商圣范蠡的人生故事。
经商之道,不得不学商圣范蠡的经商之道。
一、范蠡,何许人也?
春秋时期文武全才,商业怪才也!
范蠡雕像
出身南阳,平民布衣;
聪明睿智、胸藏韬略;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出走江湖,路遇知音;
师从老道,入越为官;
卧薪尝胆,助君霸业;
出谋献策,位极人臣;
功成身退,携美归隐;
归隐江湖,投身商海;
经商有道,三散家财;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中华商圣,配享财神。
范蠡:春秋末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商业理论家、道家学者。
1、在政治上,官居春秋末期霸主——越国的上大夫,相国,上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急流勇退,归隐山林。
2、在军事上,协助越王勾践灭掉春秋霸主吴国。著有《范蠡》兵法二篇,今已失传。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朝时期,配享武庙。
3、在谋略上,“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妇孺皆知,就是此君的杰作。范蠡在谋略上的杰作,不胜枚举。欢迎自行在头条君补课。
4、在经济上,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历史上著名的陶朱公,就是此君。被民间封为“文财神”。
5、在商业理论上,据传有经商之法《范蠡商训》,又称《陶朱公生意经》传世。《计然篇》、《卢氏本草经》。世界上第一本关于养鱼的书——《养鱼经》,也是此君所作。
6、在道家成就上,范蠡师从老子之徒——计然(文子),文子尽得老子真传。《史记》等史书记载,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他所传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随着他在实业上的成功而在齐国传播,并最终发展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学派——黄老之学。
范蠡
以上任何一种成就,中华历史几千年,哪怕能够做到一样,已经很了不起了,更别说在这样的多个领域都做出如此高的成就。
用今天的话来说,不是怪-胎就是神仙传世!
所以称为文武全才,商业怪才,一点不为过。
我们今天了解范蠡,不是当成故事来看,而是参照他的人生,给我们树立的榜样,哪怕能够学到一二,也不枉此行。
二、范蠡出身真是贫苦人家?
范蠡的出身,具体情况今已不可考证,历史一致认为,范蠡是出身贫寒人家,生于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
我们大胆狂想,如果范蠡出身富贵之家,他在比普通老百姓更高的起点上,能够做出如此高的成就,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并不值得大家津津乐道,更不容易成为普通人奋斗的目标和榜样。
如果一个获得大成就的历史名人,在家庭出身方面,如果出身贫寒,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在难得的机缘之下,终于获得了大成就。也许这样的人设更适合于大家去臆想和当故事来讲。
少年范蠡
试想一下,有一个故事:一个出身贫寒的平民子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 ,得到某个高人的指点,加上遇到一个伯乐,最后功成名就,达到了人生巅峰。这但不算,然后带着自己的真爱,放下功名,归隐山林,在期间,三次成为巨富,还能三次散尽家财。
这样是不是一部完整当红小说(故事)的传统构思和逻辑。
有记载的资料显示,范蠡师从计然已经是在越国做了大夫期间的事情了。在古代,能够供孩子饱读诗书的家庭,纵然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那也至少不会是十分贫寒的。
极有可能是这样,在范蠡少年成长期间,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后来由于某种家庭变故,自己才出游江湖。
历史考证,范蠡的祖先,范姓始祖,即范武子(随武子,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
只是传到了范蠡这一代,轮为了平民,但家族条件也不至少很差,要不然也不可能有机会学富五车。
还有一种可能,像范蠡这样高智商的人来说,要把自己的人设做个包装,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出身贫寒未必是真,但这样的出身更适合各位看官的胃口。
三、师从于计然
计然者,何许人也?
出身宋国,师从老子;
道家传人,无所不通;
博学多才,尤善计算;
遨游山海,南游越国;
收徒范蠡,授予七计;
五计助越,破吴霸越;
才冠当世,不为人知。
计然雕像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见矣。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推此类而修之,二年国富,厚贿战士,遂破强吴,刷会稽之耻。范蠡叹曰:‘计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
在吴越相争中,文种管理政务,范蠡辅佐军事。计然不同于文种、范蠡,他的主要贡献在经济方面。
《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返。”
由此可见,计然在经济方面的管理水平可谓是相当了得。
范蠡从计然那里,也应该悟得了真传,成就了后来的商业传奇。
四、江湖逢知己
范蠡的知己是谁?文种也。
楚人文种,初仕楚国;
官至宛令,求贤若渴;
路遇范蠡,互为知己;
为楚效力,后识时局;
结伴入越,效力勾践;
献计九策,助越破吴;
封侯拜相,位及人臣;
未识时局,兔死狗烹;
悲剧人生,令人反省。
文种
野史记载,公元前516年,楚国宛令文种见范蠡。一开始,范蠡与文种相见十分邋遢,蹲在狗洞对文种以狗声吠之,文种毫不在意。次日,范蠡换新衣服与之相见,两人相谈甚欢。
据《史记》记载:“文种为宛令,闻其贤,得蠡而悦。”两人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高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于是,文种把他推荐给楚王,范蠡从此开始步入仕途。但是后来,楚国忠臣伍奢被楚王杀害的事件给范蠡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认识到了楚国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最后,他找到文种,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两人一同弃楚国而去,投奔了越国。
文种和范蠡入越,或是一场政治援助之旅。
另有野史记载,文种和范蠡,是楚国派入越国的政治援助力量,协助越国防范当时的霸主吴国。
楚昭王时期,吴国多次击败楚国,才华横溢的楚人范蠡与文种,为何不保家卫国,又为何不投奔其他国家,而偏偏投奔了偏僻、落后的越国,他们投奔越国的目的何在?
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之后,前13年史无记载默默无闻,夫椒之战后才有记载。为何两人能够忍受10多年的寂寞?
范蠡、文种的真实身份,也许不会被史书记载,隐藏得太深。据推测,他们不是普通楚人,而应当是楚国官派(或秘密官派)援越抗吴的使者。
这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秘密使者是相当多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各个国家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力和称霸一方,所用计谋也是非常人所能理解。
范蠡和文种在越国,一文一武,共同为越国出力,对抗吴国。
公元前493年,勾践听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想要攻打越国,于是勾践想要抢先攻打吴国。范蠡劝谏其不要攻打,但是勾践未能听从范蠡的劝谏,最终兵败于会稽山,勾践开始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
越国兵败于吴,范蠡建议其向吴王夫差请和,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三年。
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勾践每日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范蠡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又对夫差投其所好,献美人西施,消磨其意志。
最后,还能够越王勾践在经历了卧薪尝胆的屈辱之后,最后成就“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传奇。
卧薪尝胆
文种的悲剧结局
灭吴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九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六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刎。
文种的结局,和很多为君主建立功业的臣子一样,在权利面前,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又或许正如前文推测的,也许文种真是政治间谍,最后被勾践表现,结局也许在文中和范蠡来越国时就早已经注定。
四、江边遇美人
前面讲到,勾践想要报仇雪耻,文种献计中,其中一计就是“美人计”,以献美女来消磨夫差的治国意志。
野史中说,范蠡跋山涉水,周游全国,只为寻找美人。最后,范蠡在诸暨苎萝山下的溪畔,遇到正在浣纱的西施,为其国色天姿所倾,两人一见钟情。
范蠡遇西施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生年不详,又名先施、施夷光、西子,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和汉朝的王昭君、貂蝉、唐朝的杨玉环并称为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出生在越国句无苎萝村(今属浙江-绍兴-诸暨),出身寒微,自幼跟随母亲在浣纱江浣纱,因此又被称作“浣纱女”,因天生丽质、美艳动人而远近闻名。
但因国家正处危急存亡之秋,范蠡作为越国重臣,自然知道哪件事情更重要。但在他心中,即使有一千万个不愿意,也只能暂时忍痛割爱。
西施浣纱
《浣纱记》中载范蠡对西施说:“社稷废兴,全赖此举。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我和你必同做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
这可能是民间好事之人的一种臆想,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毕竟后来的故事,也正是范蠡当时对西施承诺的那样。
五、一文一武,助越破吴,位极人臣
范蠡和文种,各自在文武方面,协助越王勾践,经历了屈辱的卧薪尝胆之后,分别向越王出了计策,在文治武功方面,让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把当时的霸主给灭了。
一文一武,助越治国;
范蠡七计,只出其五;
文种九计,只出其三;
内外兼治,富国强兵;
三战吴国,血耻复仇;
功成名就,封侯拜相;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省时度势,泛舟而去;
不识时务,赐剑自刎;
两种结局,以警世人。
范蠡,文种和勾践
范蠡和文种的两种结局,给我们后人以警示。
在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不是第一个卸磨杀驴的君主,更不是最后一个。
可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刘邦杀韩信,曹操杀荀彧,朱元璋对明朝开国功臣的所作所为,由此可见,人心难测,君心更难测啊!
可与之共患难却很难同富贵,卧榻之侧又岂容他人鼾睡呢?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和君主之间,能同甘苦,共患难的君臣,有且只有一个朝代,就是唐朝。
唐朝建了个“二十四凌烟阁”,把功臣都供在了里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开国功臣能够享受创业成果的朝代。
宋朝的赵匡胤,来了个杯酒释兵权,高明至极。介于这两者之间,没有对开国功臣赶尽杀绝,算是好的了。
这都算是两个特别例外的朝代了。
六、功成身退,携手美人,泛舟而去
范蠡的一生,忠可以为国,智可以保身,商可以致富,成名于天下。
这样的人,自然也少不了英雄配美人的佳话。
前文说到,范蠡和西施在苎萝山下的溪畔,四目相对,情定终身。
但美好爱情的背后,往往也会经历跌宕起伏的过程。
西施浣纱
范蠡第一次见西施,那种爱,可能就是一种只介于容貌的爱美之心,但范蠡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当然他的内心,一定是使命大于自己对美人的爱的。
在经历了西施入吴,伺候吴王夫差,在这过程当中,对早已情愫入心的人,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故事的发生。
其中,野史记载,唐代学者陆广微在《吴地记》中记载:“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一行人,三年,始达于吴”,诸暨到吴国的都城姑苏城也就数百里的路程,他们竟然走了三年,算上范蠡从越国都城会稽城(浙江绍兴)出发到诸暨的百余里路程,也不足一千里,不至于走三年啊。
“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
西施、范蠡两人在途中生了一个儿子,走到嘉兴的一个亭子的时候,已经一岁的孩子能说话了,因此这个亭子被称为“语儿亭”。
他们因相互恋恋不舍而迟迟抵达吴国都城。
范蠡把西施送到吴王夫差面前,自己是有千万个不愿意的。
如果有其它办法可以替代,他一一不会用这个办法,成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条件成熟,他一定会想办法把西施救出水火之中。
范蠡西施泛舟
对于范蠡这样的千年难遇之大才,这样的事情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的。
但那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种条件的具备。
后来吴王战败自杀,之前越国送过去的西施,郑旦这些美女,自然是要归还的。
范蠡作为股肱之臣,自然对这件事有绝对的把控能力。
最后,也自然要兑了当年和西施的承诺。
范蠡辞官而去,其中一个主要因素,自然也是和西施这天下美人有一定关系。
爱江山,更爱美人,如果两者都有,那当然最好。
七、北上齐国,定居陶地,经商致富
话说范蠡与西施带着一众下人,来到了齐国的海边一带,隐姓埋名。他在沿海地区买了一些土地,开垦种田,经营盐田,渔业捕捞。范蠡和家人也和工人们一样身穿布衣,吃粗食,下地干活。
范蠡经商和其他人不同,他从不克扣工钱,对待雇工十分慷慨。
遇到灾年的时候,就减免地租,大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的时候,他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
通过这些做人做事的过程,范蠡宅心仁厚、善良诚信的好口碑慢慢传播开来,附近的商人都愿意和他做生意,农民都愿意租他家的地,工匠都愿意上他们家来打工。
范蠡诚信经商的事例,不胜枚举。
儒商范蠡
有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和一个商户借了10万钱,打了借条。结果这个商户不小心把借条掉进了海里,一年后商户来到范蠡家把情况说明,范蠡二话没说把10万钱连本带利还给了商户。商户十分感激,见人家说范蠡真乃宽厚诚信之人,范蠡仁信的美名传播开来。之后,范蠡三次扩大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很多富户均主动上门借款,帮范蠡度过难关。
后来因为范蠡经过一些年的经商,成了齐国的首富,齐国君主知道以后,就派人去打听这个世巨商的身份,一番打探下来,原来这个很会经商的人,居然是当年的越国上将军范蠡。
齐国国君大喜,想亲自请范蠡出山出任齐国的相国。
范蠡知道后,散尽家财,一家人举家迁到了陶地,重新隐居下来。
他结合陶地的特点,东邻齐鲁两国,南通楚越两国,西达秦郑两国,北连晋燕两国,是个交通枢纽,也是当时天下的地理中心,非常适合做贸易。
于是,世界上第一个快递公司——“贸易商队”产生了,为几个国家的特产和物资做了相互交易,当时。吴国越国盛产海盐和铜,齐国盛产小麦,秦国盛产马匹,他就把各个国家的特产经过陶地聚集,而发往各地。
经过几年的积累,他又成了一方首富,人称陶朱公。
其中一个小故事“范蠡贩马”值得一读。
范蠡贩马
范蠡在吴越生活了数十年,深知那里需要好马,而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是难事。南北两地,马的价钱悬殊,这肯定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但问题在于,马匹的运输很困难,千里迢迢,运输费用高不说,路上盗匪极多,给这桩生意增添了无尽的风险。
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请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赚了一大笔钱。
关于范蠡的经商故事,很多很多。
从中我们会不会有所启发呢?
清代的另一位商圣胡雪岩也深得陶朱公范蠡做生意的精髓,胡雪岩用陶朱公的商训作为家训,要求家人经商要诚信,做人要守信。
胡雪岩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陶朱商经十八法》
陶朱公范蠡著有《陶朱商经十八法》,分为三谋和三略,是为:人谋,事谋,物谋;货略,价略,市略;这三谋三略,乃陶朱商经十八法之要义。
陶朱公生意经
《人谋》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事谋》
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货期要准,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
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物谋》
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
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
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
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账目要清,糊涂弊端生。
查帐要勤,懈怠滞本金。
陶朱公商训
《三略》:
《货略》、《价略》、《市略》
积著之理,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
务完物是《货略》的核心,他说:“以物相贸易, 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审贵贱是《价略》的核心,价格问题颇为复杂。主要强调:“论其有余不足则贵贱之。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市略》讲资本金营运策略。范蠡的“无息币”就是说货物、资金都要不停地循环,运转。他说,如此“则币欲其行如流水。”币即钱,钱即泉,川流不息,乃至大汇。
八、古代完人,文治武功,传世千秋
宋代学者黄震评价范蠡:春秋战国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终者惟此一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堪称中国古代少有的“完人”。
能够称得上完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明代的王阳明,也算其一。王阳明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名垂青史,可谓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