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一直试图把权力从慈禧手中夺过来,为什么却始终没成功

963人浏览   2024-06-03 06:44:56

光绪皇帝从亲政开始,一直试图夺权。但是他最终没有成功。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一直被慈禧锁得死死的,他想夺权,为什么一直没成功呢?

一、光绪亲政的脖子上有根绳子。

光绪皇帝是在16岁开始亲政的。

慈禧太后当初之所以选光绪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为光绪皇帝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自然不能亲政,因此所有当政的任务,只能交给慈禧。


(光绪皇帝)

当光绪渐渐长大后,慈禧必须按照当初的承诺,让光绪亲政。但是,慈禧显然不愿意遵守这一点。因为把权力还给光绪,对于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来说是难受的。也因此,在光绪亲政之前,慈禧就开始未雨绸缪。

光绪15岁的时候,慈禧就宣布,想要尽快让光绪亲政。但是,以醇亲王奕譞为代表的一帮大臣,立刻纷纷上奏恳请慈禧,虽然皇帝可以亲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务上必须要把关,要“训政”。朝廷中的各种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请懿旨,然后才能向皇帝禀报。直到皇帝大婚后。

这个话,实际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模式,一点儿也没有变。

后来,光绪大婚,慈禧仍然没有放权,同样由大臣上奏,慈禧“勉为其难”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继续享有训政的权力。一旦皇帝“胡来”,慈禧将随时回来垂帘听政。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慈禧在光绪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绳子,而且这根绳子还是一个活结。只要慈禧不满意,她拿着绳子一拉,立刻就会把光绪置于死地。

二、光绪没有可以帮助他的人。

光绪在亲政以后,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帮手。他很明白,没有帮手,永远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帮手,却并不容易,必须要有机会。如果在亲政之前,就笼络大臣,必然会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绪生性又比较懦弱,因此,虽然他有那样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动作。

光绪亲政以后,其实他也不敢有任何动作。


(慈禧太后)

光绪真正迎来机会,是在甲午战争之后。

由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输得非常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因此,变法图强的声音,就在全国各地响起。这一点被光绪捕捉到了,因此,他以变法图强为名,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子,培植自己的势力。

不过,光绪培植自己势力的行为,显然是很不成熟的。他在全国网罗的人,都是康有为、梁启超、刘光第、谭嗣同等等这样一些书生。这样的书生确实思想比较开化,对世界形势比较了解。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他们毫无政治基础。既没有朝廷中的人脉支持,手中又没有兵权等硬实力。他们能做什么呢?

说光绪不够清醒,就在于这一点。他不明白,他所发动的变法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夺权运动。既然是夺权运动,就应该想办法把权力搞到手里。他要能够掌控朝中大权,还要能够掌控兵权。他网罗的人才,主要应该是掌握权力的那些人。至于激进的知识分子,完全可能让他们担任智囊。但是他需要依靠的,还是有权的那些人。

当时有两个人,光绪应该提早就笼络他们,就是袁世凯和荣禄。其实可喜的是,这两个人并不反对变法,甚至一开始是积极支持变法的。尤其是袁世凯,一开始甚至是变法最积极的力量之一。荣禄也不反对变法,只不过他认为应该渐变,不该突变。

既然这两个人最初是积极的变法支持者,而且手中有很大的权力,就应该把他们网罗过来。但是光绪没有想到这一点。

三、光绪缺乏必要的基础。

当时提倡变法图强的,只是一些知识分子。中国绝大多数穷苦百姓,并不明白变法是什么,也不支持变法。甚至由于当地旧地主旧乡绅的反对,他们还把变法看成是洪水猛兽。


(荣禄)

当然了,群众基础不扎实,如果光绪掌控着权力,其实也无所谓。问题是光绪并没有掌控权力,因此,反对他的人,自然要以这个为借口。

光绪除了没有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外,他也没有获得国外的支持。固然,光绪如果想获得国外的支持,在当时的殖民环境下,说不定会吃亏。但是光绪完全可以借力打力,借一些外国列强的手,打倒慈禧集团,打倒另一些列强。等到他自己能够做主了,再变法也不迟。

光绪没有理顺政治体制,因而最终把一切都搞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