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姓起源于哪里(三说管仲故里:管姓源嵩山,管庙作证见)

100人浏览   2024-10-09 08:46:20


按语:管仲是2700多年前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史称“千古一相”,“圣人之师”。可见他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具影响的人物。然而,越是有影响的历史大人物,越是容易起争议,尤其籍贯问题往往就是争议的焦点之一。相关管仲里籍的当今地望,有说山东的,有说河南的,有说安徽的,众说纷纭,各说各有理,“管大宰相”的出生地成为了千古悬案,甚至唇枪舌战,争论不休。

嵩山文化研究会组织人员,经过数十年的野外考证和遍查史籍文献,千百年来,备受文人学士关注的管仲出生地问题,终于在登封颍水之阳大金店镇的王上村“浮出水面”。河南省登封颍水之阳大金店镇的王上村,才是真正的管仲故里,这里不论地域环境,还是各种文献记载、历史遗存和民俗方言等环环相扣,相互吻合,相互印证,管仲出生地就在先秦时期的颍上,也就是今天的王上。除了前边文章所述的“管仲其人”“颍上就是王上”“王上古城久远”“管子岭下出管子”“管仲登封乡贤”等论断外,这里可以再拿出一些事实来作证明。

管姓源出嵩山地区

管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叔鲜,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166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34位,人口约11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3%左右。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管姓源出管国,也就是现在的嵩山一带:管国是姬姓封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嵩山东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史称管叔鲜。周武王姬发病逝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即位,因为周成王当时才十二岁,年纪太小,就由周公和周召公二人辅政。管叔和蔡叔二人不服周公等,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起兵,联合淮夷发动了叛乱,一直到三年后才被周公旦平息,武庚以叛逆之罪被杀,管叔也以叛国之罪被杀,蔡叔被流放。管国立国不足6年而被废。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管氏,世代相传至今。

王上古碑刻

成王十一年(公元前1032年)迁管叔鲜子辈为纶邑(今登封颍阳一带)大夫,岁时奉祀,由此管叔鲜子孙移徙纶邑。这就是管氏族谱记载“管兑邑纶”。“纶邑即纶国”是夏代方国,在登封西,汉代置“纶氏县”,与王上毗邻,王上管姓是管叔鲜后裔的分支,人口不会很多。

《管姓家谱•管氏家族辈份》记载:管氏之始祖,为文王第三子叔鲜,受封于管,因国为姓。一世:管叔鲜封于管。管本夏、商侯国名,武王胜商之元年,封叔鲜于管,后八载,武庚不轨,周公致辟,废其国为管城邑。汉属河南郡,管城县隶焉。隋于管城置管州,唐改郑州管城县。

二世管兑,管兑邑纶。纶,夏国名,今在河南登封县西颍阳城。周成王封管叔子兑为纶邑大夫,始自管城徙纶邑。三世:管子鱼;四世管康,自康以后,失纪三世,数千年难以探补。康元孙旅,旅传坊,坊传阳,阳传戚,戚传亶,以上世掌周天府……八世管旅、九世管坊、十世管阳、十一世管戚、十二世管亶、十三世管咸、十四世、管公度、十五世管曼多、十六世管仲,字夷吾。《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墓在临淄县南牛山阿;十七世管宜、十八世管歜、十九世管敖、廿世管彘……

约公元前719年,管仲在王上出生,与郑国大夫、颍地长官颍考叔是同时代人,颍考叔以“掘地见母”和辅佐郑庄公寤生而闻名天下,管仲因东周衰弱,报国无门,与鲍叔牙经商或参军到齐国,在两人的精心努力谋划下,不仅成为一代名相,而且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东夷,其名望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颍考叔。据此管仲出生地应在郑国颍地王上无有任何异议。

王上自古供奉管仲

王上城隍庙供奉的就是管仲:王上城隍庙位于东寨门内,现在人都称其为“管爷庙”或“关帝庙”。一般而言只有古县城以上的城池才建有城隍庙,有学者断言,王上是座古老的城池,甚至是都城和县城,建有城隍庙是必须的。宋金后改为镇,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乡,现为村。

管仲出生在管子岭下的颍地王上,功成名就于齐国。他不仅被后人称为“春秋第一相”,而且是“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神”。管仲去世后,由于创设了《正盐荚》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盐商们奉管仲为盐神。后被道教尊为“四面八方一个中”的财神之一。管仲(东南财神)掌管三十岁人以前的财运。清康熙年间,道教全真第九代宗师王常月奉旨重修白云观,建元辰殿,供奉六十甲子,管仲被奉为丙申太岁,掌管丙申年流年运势与祸福。猴相,手托如意。敬天地、尊圣贤倾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寄托着安居乐业,大吉大利的美好心愿。

王上城隍庙

古时王上城隍庙供奉神像有两尊管(关)爷,正位白脸带官帽为“文管爷”管仲像,靠右东方红脸拿刀的为“武关爷”。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王上城隍庙早期供奉的是“管爷”管子,其中有老管爷殿和禹王殿供奉的就是管仲和大禹。宋明以后由于民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三国关羽忠义精神所感动,各地盛行建关帝庙,当地人在王上城隍庙供奉的“管爷”像旁边,塑了一尊“关爷”关羽像。于是王上城隍庙,后来也称“关帝庙”。现在王上人都知“老管爷”、“老关爷”,但不知道此“老管爷”并非彼“老关爷”,或者一个为“文管爷”,一个为“武关爷”,也象征着当地人自古崇文尚武的良好民风和民俗。

今年70多岁的王颍怀回忆说,他爷曾对他说,他祖上大约是在咸丰年间,不知哪一代爷在打王上城墙时,在城壕下,挖出一个木头神像。那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红脸老人对他哀求:“你救救我,你救救我……”。第二天想城隍庙里敬的有白脸管爷,是不是梦见关公“老关爷”了。于是便将挖出的神像进行油漆,供奉在城隍庙主神(管仲像)的东则,并称之为“关帝爷”,主神是带有官帽的,偏西是禹王。因受关公“老关爷”显灵的影响,后来王上人把这所庙改称为“关帝庙”了。他说,记得爷爷曾说,以前的“关帝庙”是“管爷庙”,具体是哪个“管”就记不清了。

王上古槐树

目前,庙内现存明清建筑3间,民国及解放后建筑9间,明清古碑刻数通。原为王上小学,1991年,王上村新建教学楼王上小学从前街管爷庙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