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371人浏览 2024-02-24 06:48:15
被誉为“海湾明珠”的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东北部,北面和西面与伊拉克毗邻,南和西南接沙特阿拉伯,东濒波斯湾,居海湾地区中心部位,地处印度洋和地中海大陆桥东端,为地中海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科威特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包括外国侨民)214.3万(1990年),其中科威特本国人为59.8万人,占全部人口的27.9%,均属阿拉伯人;其余主要为外国侨民,有巴勒斯坦人、埃及人、伊朗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等,外侨中阿拉伯人占全国人口的39%。居民中8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53%属逊尼派,35%为什叶派,其余信奉基督教、印度教等。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英语也广泛使用。科威特为君主立宪制酋长国,国家元首埃米尔由萨巴赫家族世袭。全国划分为5个省。首都科威特市,面积98.3平方公里,人口16.78万(1985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科威特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均为沙漠平原,遍布大小不一的沙漠盆地,间有丘陵。东南部的艾哈迈丘链,海拔120米,中东部为杰赫拉绿洲。科威特地形呈波状起伏,西部略高于东部,近一半地区在海拔100米以下。西部的巴廷干谷构成科、伊的天然边界。靠近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边境的舍加亚山海拔290米,为全国最高点。全境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仅北部几条不深的干河道有短暂的季节性蓄水。海岸线较为平直,总长499公里。科威特湾伸入内陆约40公里,为优良避风港湾。近海最大的岛屿是布比延岛,面积863平方公里,荒无人烟。其他还有沃尔拜岛、费莱凯岛、库拜尔岛和迈斯坎岛等。
科威特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少雨,四季不明显,夏长冬短。4~9月为干热季,降雨集中在12月至翌年3月。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沙暴,以5~7月最为常见。淡水资源极其缺乏。
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1989年石油探明储量约945.25亿桶,居世界第4位,故有“浮在石油湖上的国家”之称。油田主要分布在东半部和近海,其中布尔甘油田、劳扎塔因油田,以及科伊边界地区的拉夫赫油田(伊拉克称鲁迈拉油田)均属世界大油田之列。
科威特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第一个关于开采石油的协议规定,每开采1吨原油只需向科威特政府交纳90美分的税金。因此,外国石油公司竞相到科威特投资、开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2年间,英、美“科威特石油公司”垄断着科威特全部原油生产。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至1972年,该石油公司总共开采原油19亿吨;仅1946年到1968年的22年间,就攫取利润达88亿美元。
从1973年起,科威特政府在同外国石油公司的斗争中,毅然采取了一系列石油国有化措施。1975年3月接管了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的所有股份,科威特从此成为一个石油工业国。1980年原油产量为6676万吨,1989年增加到9122万吨。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拥有5座炼油厂,原油年加工能力约3000万吨。科威特炼油产品的10%供本国使用,其余全部出口。
石油是科威特的经济命脉,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约合330.82亿美元,人均16380美元,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石油的巨大财富使这个昔日无人间津的沙漠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科威特即由原来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最富裕的国家。据报道,科威特平均230人中就有一个“百万富翁”。
科威特的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1991年天然气探明储量约为1.37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利用率也不断提高,1964年的利用率仅为18%,其余的都白白烧掉了。而到1970年以后,利用率提高到33%。1989年科威特年产天然气50.42亿立方米。科威特建有2座天然气液化厂,年生产能力达450万吨。
科威特的工业以石油开采、冶炼和石油化工为主,1988年工业(含采矿、加工和电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
科威特人在进入石油时代之前,依靠捕鱼、采集珍珠、畜牧、经商营生。随着石油的开发,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力式发生了改变,现在捕鱼业惨淡经营,采集珍珠活动基本上已经消失,畜牧业日趋式微。农业以生产水果、蔬菜为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足1%,大部分农牧产品依赖进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无足轻重。
进入石油时代后,科威特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座座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石化工厂、海水淡化厂拔地而起。金融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国各地矗立着数不清的高楼大厦,豪华别墅星罗棋布。昔日在灰尘满天的街道上蹒跚而行的骆驼,早已被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豪华汽车所代替。科威特是个高福利国家。科威特藉职工月工资净收入都在900美元以上。科威特藉公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住房、饮水、用电方面的补助。此外,还有结婚补助、子女补助等名目繁多的社会津贴。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在2万美元以上。
科威特政府在70年代中期设立了后代储备金,每年将国家收入的10%拨为后代储备金,为科威特“石油之后”作准备。据统计,至1986年12月底,后代储备金已近160亿科威特第纳尔(约合550亿美元)。此外,科威特还有一笔总额近400亿美元的国家总储备金。科威特政府用这两项储备金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大规模的投资网,将对外投资作为解决未来国家收入的重要途径。
科威特人理财有方,精于海外投资早已为国际金融和经济界人士所公认。科威特在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都有大量投资。仅“科威特投资公司”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就有6500个网点。科威特对外投资的85%以上是通过购买外国公司股票、债券或不动产的方式进行的。科威特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总资产一般估计为1000亿美元。从1985年起,科威特在国外资本的年度资产利润收入已超过每年石油出口收入所得的利润。据报道,1989年科威特海外投资收入逾80亿美元,石油出口收入为70亿美元。
科威特通过“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该基金会于1962年1月1日起动,基金为5000万第纳尔,只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援助。随着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已增加40倍,达20亿第纳尔,约合73亿美元。到1987年6月30日,基金会已向63个国家提供总额为14.58亿第纳尔的优惠贷款,受援国中有16个阿拉伯国家、28个非洲国家,15个亚洲国家。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发展这些国家的交通运输、能源和工农业。从1963年起,科威特已将国民收入的3.81%用于外援。
科威特政府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它是阿拉伯国家联盟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积极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努力加强同伊斯兰国家的联系,强调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里的协调与合作,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主张解决第三世界债务问题。它同时还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
在中东问题上,科威特主张采取在全面公正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的方式,赞成苏联关于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的建议,主张苏联在解决中东问题上发挥作用,反对美国偏袒和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声援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民的抗暴正义斗争,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科代表处升格为大使馆;积极参与解决黎巴嫩问题,反对黎巴嫩问题国际化。
科威特的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组成,国家元首、科威特埃米尔为最高统帅,国防部是最高军事行政机构。埃米尔通过参谋长和国防大臣对全军实施领导和指挥。现役部队分陆、海、空3个军种。拥有兵力约2万人,坦克27辆,火炮和多级火箭发射器90门(架),攻击直升机18架。
科威特虽然富甲天下,但军力薄弱,招来邻国觊觎。科威特王室依靠巨额石油收入积聚了大量财富,除一部分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外,大多存在西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夕,科威特投资管理局(KIO)直接控制的海外资产约600亿美元,科威特中央银行的海外资产约500亿美元,王亲国戚和巨商富贾们的私人财产就更加可观,埃米尔贾比尔的私人财产为48亿美元,在全世界10亿美元以上富翁榜上排名第14位。这同许多贫穷的伊斯兰和阿拉伯国家里在饥饿线上挣扎的饥民所遭受的苦难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能不招致人们的怨恨。据法国联合银行1990年8月份的一份调查报告说,阿拉伯国家的债务总额接近2080亿美元,而阿拉伯国家在国外的资产超过6700亿美元;“因此,阿拉伯世界是国际银行系统拥有4700亿美元的债权人”。但这些资产集中在科威特、沙特等少数海湾产油富国手中,其他所有阿拉伯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欠债,将近2亿的阿拉伯人“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科威特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存在致命弱点。80年代以来,科威特王室统治受石油跌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民主化浪潮三方面冲击,各种反对派势力空前活跃,君主统治基础发生动摇。1990年5月各种政治势力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斗争,以32名前议员为核心号召抵制选举,使政局一度动荡。
科威特的外国侨民大多队事工程建设和服务行业,虽然能分享一些社会福利,但都处于社会中下层,对埃米尔统治甚为不满。科威特本国人中,以埃米尔为代表的萨巴赫家族,实行君主统治,其他平民又分4等:1923年参加科威特部落与沙特部落大规模械斗的人的后代为一等公民,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科威特居住30年以上的本地人属二等公民,其成年男子有选举权而无被选举权;在科威特居住30年以上的外国人为三等公民,居住不满30年但有正式居住权者为四等公民。一、二、三等公民大多当官、经商或充当银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当兵的基本上都是四等公民,有的甚至是雇佣军人,战斗力较差。
科威特是世界富国之一,但它远远不是一个强国,西方人形容它是一个“富裕却脆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