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天尊简介(道教三清:道德天尊)

100人浏览   2024-11-14 11:00:19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是道教天神,道教教主,又称“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侧位,手执扇。相传老君居住在大赤天太清圣境,而《西游记》中老君居“离恨天兜率宫”;《封神榜》中,其居住地则是“大罗天玄都洞八景宫”。道教认为道家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太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古今。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老子神化

太上老君是道教初创时崇奉的至上神、大教主,是神化老子而成。老子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藏室之史,后辞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邀,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秦汉后,老子逐渐被神化。在西汉初期便开始了对老子的尊崇。那时朝廷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研讨黄帝、老子学术的哲学流派道家,道家推崇的黄老之学蔚然而兴,老子受到普遍尊崇。汉武帝以后,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黄老道为了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抬高老子,神化老子。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著《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

桓帝时,陈相边韶作《老子铭》:

世之好道者,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始终。观天作谶,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仙)化,蝉蜕度世,自羲农(黄)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当时佛教传入,老子成为和释迦牟尼齐名的天神受到膜拜,祠祀。

道教至高神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其在《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中,从宗教神秘主义的角度将“道”人格化,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并将此思想进一步加以发挥,将“老子”与“道”神话为众生信奉的神灵,衍生出天地万物之源的“道”的化身——“太上老君”,故当时的“太上老君”在道教具有至高无上的位置。

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沉崑崙,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这也是道书中最早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到汉桓帝时,老子已经开始受到朝廷的祭祀。

老君生平

到了魏晋时期,神化老子基本完成。

葛洪《神仙传》描述的老子的出生:

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葛洪《神仙传》中描述的老子形象:

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远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

葛洪《抱朴子》中描述的老子形象:

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後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

道教还具体化了老子自三皇到战国时期,化身为圣者之师的神话。

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另说:天皇时为通玄天神;地皇时为有古大先生;人皇时为盘古先生。)

伏羲时为郁华子,号曰温爽子;

神农时为九灵老子,号曰春成子(一说大成子);

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号曰天老;

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号曰真子;

帝尧时为务成子,号曰茂成子;

帝舜时为尹寿子,号曰廓叔子;

夏禹时为真行子,号曰李耳,一名禹师;

殷汤时为锡则子,号曰斯宫;

文王时为文道先生,号曰先生国柱下吏,一云字藏史;武王时,号曰卫成子;成王时,号曰成子;元康五年,化人妇人腹中,托母姓李名聃字伯阳;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秦时,号曰蹇叔子;大胡时,号日浮庆君;汉时号日王方平;大初元年,号曰仲伊;永寿元年,号曰仆人。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达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达到了至尊极盛。高宗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二年,加封老君“大圣祖玄元皇帝”,后于八年再次加封老君“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同年,又加封为“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的讳,称老君“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颁诏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号在道教中一直沿用至今。

古灵宝经对太上老君神格的塑造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对太上老君神格的终极性表示了否定,其认为老子并非不学而成的天生神仙,老子的师父叫太乙君。如此一来,本来的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退位成一个普通的学道者。

东晋末年,古灵宝创立了元始天尊,将其视为宇宙至高神,并以灵宝经教义重新塑造太上大道君,此外也重新塑造了太上老君。自汉魏以来,老君或太上老君是天师道所创立的最高神灵。虽然古灵宝经所制定的大量仪式往往直接来源于天师道的传统,但是在一些灵宝经中,太上老君往往排在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之后。在更多场合,太上老君只是一位宣扬灵宝经法的神真,甚至只是一位大法师,老子也成为直接宣扬“灵宝自然天文”教义的尊神。

当时的上清、灵宝两派的经书中往往将太上老君摆在次要的位置,有些经书甚至将其作为元始天尊的弟子看待。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极金阙帝君,姓李(千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而第一阶次的中位神是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的位置也仅次于元始天尊。因此在天师道、上清派与灵宝派三个主要教派中道教最高尊神并不相同。

三清

道教有一炁化三清之说,认为“一”或“一炁”一分为三,遂成玄、元、始“三炁”,而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经书”本质上就是玄、元、始“三炁”的凝聚,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等“三宝君”则是“三炁”“垂迹应感”的结果。始炁为清微天,号玉清境,天宝君所化出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元炁为余禹天,号上清境,灵宝君所化出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玄炁为大赤天,号太清境,神宝君所化出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的神格分别演说“三洞经书”。天宝即元始,灵宝即道君,神宝即老君。

  • 天宝君居三宝君之首位,为大洞之尊神,因其说十二部洞真经,故又称“洞真教主”。
  • 灵宝军居三宝君之次位,为洞玄之尊神,因其说十二部洞玄经,故又称“洞玄教主”。
  • 神宝军居三宝君之末位,为洞神之尊神,因其说十二部洞神经,故又称“洞神教主”。

在唐朝之前,道教经典中大量出现的所谓“三清”,是指《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最初描绘的“三清圣境”,即“三宝君”演说洞真上清经、洞玄灵宝经、洞神三皇经等“三洞经书”的地方。之后随着道教“三洞”说的流行,逐渐由“境”演变为“神”。《九天生神玉章经》称三宝君是三洞尊神。《道教义枢》又称,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自此形成“三洞尊神”。

至唐代,“三清”之说兴起,其内容指三清仙境。但由于天师道、灵宝、上清对于至高神的分歧较大,为了道教的统一性,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相互交融,以元始天尊牵头,逐渐将“三洞”“三宝君”和“三清境”的联结,形成“三清尊神”,以“三洞”来说明“三清”各自的地位和相互的紧密关系。自此三清合祭,共同成为道教最高神祇。

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有所总结,“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则曰洞真、洞玄、洞神,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