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桓是谁(曹子桓是同室操戈的昏君吗)

100人浏览   2024-09-10 09:01:34

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英雄的儿子当然理应是英雄。

"可怜生在皇室家",我想对于曹丕而言,他虽然后来贵为曹魏天子,但是却也因为自己的出身脱颖而出,而在历史长河中背负了诸多的骂名。

曹操的几个儿子可以说在历史上皆是数一数二的杰出文人,首先可以说在曹操诸多儿子之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曹植了。曹植的出名其实一部分是因为他的才气,一部分则是历史对于弱者都是比较同情的,所以使得曹植这一形象被后世给予最多的褒奖。

曹植最出名的便是他七步成诗的典故。这体现了曹植的文采,以至于后来东晋时期谢灵运说天下的才能分为十斗,曹植占有八斗,他独占一斗,其余一斗天下人平分之。后人用才高八斗来赞誉曹植的文学才能。

后世人知道曹丕,大多还是通过曹植——他让人家曹植在七步之内就要写一首诗出来,写不出来,就要杀曹植,大家都讨厌他这样平白无故要杀兄弟的暴戾,因此骂他是昏君。

曹丕是不是昏君,不太好说,不过,与他对后世的影响力不同的是,曹丕之于曹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曹操更重要。

延康元年,曹操去世。过了几个月,汉献帝就举行了禅让之礼,把皇位“让”给了曹丕。曹丕称帝以后,改元黄初,自此便是曹家天下。

我们读《三国演义》,看里面说三分天下,就总觉得三国应该是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人,各据一方。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三国,要从曹丕开始算起。

他在公元220年称帝,第二年,刘备打着延续汉代的旗号,也称帝了。孙权称帝,其实要晚一些,是在公元229年了。

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之中,曹操最喜欢的便是他的幼子曹冲。从多本史书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曹操最开始是想把位置传给曹冲,所以经常将曹冲带在身边。虎父无犬子,曹冲也不辜负曹操的期望,聪慧过人。但曹冲由于过早夭折,所以最有希望的他,早早地退出了,曹魏政权继承人的争夺之中。

其实从文学层面上来说,如果曹植没有于曹丕对储位的争夺的话,两人之间将会建立向苏轼与苏辙这样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做为建安七子之中的亲兄弟,两人不论在才情,在地位都十分相近。可惜的是可怜生在帝王家,命运使然他俩也无法抗拒。

两人从骨肉亲情,变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人。储君的争夺那一朝那一代不是用尽了心机,所以两人之争使得他们越来越疏远结束。后来曹丕成功地得到了储君之位。

很多人误解曹丕,说他不顾手足之情,残害兄弟,其实不然。就关于丕、植争储而言,两人之间的争夺其实比起玄武门之变等其它皇储的争夺而言,这几乎就算相互之间的一次正常较量罢了。

而为什么后人对于曹丕却说他对曹植极为苛刻呢,大多起因与七步成诗的故事,并且这首诗歌还流传了下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句诗表现出了曹丕对于自己的弟弟曹植心狠手辣,其实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从文学风格上来说这样的小诗并不在那个年代盛行,有专家也说过这首七步诗极有可能是后人所写,并非曹植所作。

并且一开始也并没有针对曹植。但是曹植因为在储君争夺之中失败,心有不甘,对于这个哥哥也十分的不尊重。所以惩治曹植以及他的党羽早已成为当时的一种必要。

于是,曹植因为当时被大臣参奏说它渎职,他确实也这样,整天集聚一群人,只知饮酒作诗,不管自己官职内的正事。曹丕此时对于这个弟弟内心还是怜悯的,所以并没有对曹植采取多重的惩罚。可惜曹植一直不领情,最终曹丕也只能对他动手了。

并且曹丕可以说在曹魏政权中起到的作用更胜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创造了这样一个政权,但是名义上仍然是汉臣。曹丕却直接改天换地,自立为皇,他走出了曹操不敢走的一步。同时在他统治之下,恩威并施,即使诸如司马懿这样老谋深算的人,在他在世之时也不敢对曹魏有过多的觊觎。

曹丕的文学才能其实远比人们评价的高

他还组建了历史上最出色,最响亮的文学集团建安七子。这对后世文学发展而言极为重要。同时曹丕也开创了以诗记事的写法,所以说他的文学素养并不比曹植差。

许多人觉得曹丕做为一个皇帝来说不是合格的,但你真正了解历史,了解一个真实的曹丕你便会发现。曹丕做得已经非常出色了,他是一个明君,一个心软的政治家,一个杀伐决断的文学家。

虽然在私德上有所缺失,这是他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原因共同造就的罢了。历史上最为真实的曹丕就是这样一个人,可惜因为那段特定的历史,使得他声名略显狼藉罢了。